自由与必然性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其更一般表述为神的正义与世间罪恶之间的关系问题。唯理论代表人物,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继承者莱布尼茨将其视为两大哲学迷宫之一。千百年来哲学家多有论述,经由希腊化时期的伊比鸠鲁提出,教父哲学时期集大成者奥古斯丁初步回答,再到后来欧陆哲学派的莱布尼茨和后来的康德对其观点逐步完善和推进。对此问题,莱布尼茨晚年提出了最好世界理论,并在《神义论》上篇进行论证。但《神义论》一经发表,便被启蒙派思想家认为是为现实社会涂脂抹粉,粉饰太平。这种思想对立,一如2020年哈佛心理学家平克在出版《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后引来的非议:550位科学家联名上书,要求美国语言学会将其踢出杰出学者名单。其中一条重要理由是,平克轻视漠视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丑恶,夸大了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是为邪恶辩护。这和莱布尼茨的经历如出一辙,比如伏尔泰以小说对其进行了尖刻嘲讽。面对那些无辜的受难者,那些因为不幸而对薄公堂之人,要如何冷漠才能相信这个世界是绝对公正的。理解这种批判需要回到神正问题本身。且看莱布尼茨的观点,他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的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他将世间的恶分为三种,形而上的恶,道德的恶,形体的恶。神的创造物不能与其本身同等完美,因此所有可能的世界中,形而上的恶都存在。而原罪(道德恶)与惩罚原罪的恶(形体恶)相互依存,二者共同依赖于自由意志。这里便带有明显的奥古斯丁的观点,自由本身是善,但是自由也是恶的原因。理解最好世界的关键在于理解莱布尼茨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如果简单认为最好的世界是一个没有恶的世界,就曲解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最好的整体中每一部分并不都如整体那般完美。而神为了构造一个整体上最好的世界,即自由的世界,选择了局部道德恶与形体恶的存在。善与恶一起,构成了这个最好的世界。我们不难看出莱布尼茨受到不少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影响,在其理论构建的基石中,仍然像笛卡尔乃至安瑟伦、阿奎那等人一样求助一个先验的神,即全知全能全善的神。这也注定了唯理论和经验论一下终将走向不可知论的死胡同,为康德的出场做下铺垫。莱布尼茨的进步在于,他体现了一种去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论视角,并且给那些身处苦难的人带来一种信仰和慰藉。比如卢梭就认为,伏尔泰对《神义论》的借题发挥无非是因为其从小养尊处优,从来就不知道身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需要什么。